無論經歷如何,這件曾經的皇家至寶就此開始了它在民間的流浪歲月。
在接下來的一百多年裡,「瀆山大玉海」幾經輾轉,不斷易主。期間,它甚至被用作普通的生活用具——一個巨大的腌菜缸。
曾經盛放過皇家珍釀的國寶級藝術品,如今裡面浸泡的卻是普通百姓家的鹹菜和酸菜。
據後來的記載,當時的主人並不知道這個"石缸"的價值,只是覺得它體積大、不易損壞,非常適合用來腌制大量食物。
北京城的居民們路過真武廟,可能經常能聞到從這個"石缸"中飄出來的鹹菜香氣,卻不知道自己聞到的是從價值連城的國寶中散發出來的氣味。
皇帝尋寶
時間來到清朝康熙年間,一位名叫高士奇的朝廷官員在遊覽北京真武廟時,意外發現了這件不凡的"石缸"。
身為文物鑑賞家的高士奇立刻認出,這並非普通石缸,而是傳說中失落已久的「瀆山大玉海」。
他詳細記錄了這一發現,但由於各種原因,並未將其取回朝廷。
真正促成「瀆山大玉海」命運轉折的是乾隆皇帝。
乾隆六年,熱愛藝術和古董的乾隆在閱讀古籍時,得知了「瀆山大玉海」的存在及其非凡價值。
作為一位文化皇帝,乾隆立即萌生了尋回這件國寶的想法。
乾隆下令全國搜尋「瀆山大玉海」的下落。
經過數月查訪,皇家特使終於在真武廟找到了它——正如高士奇所記載的那樣,這件國寶正被用作腌制鹹菜的大缸。
寺廟和當地居民對這個"石缸"早已習以為常,絲毫不知它的珍貴歷史。
當特使告知寺廟方這個"石缸"的真實身份時,他們震驚不已。
經過協商,朝廷付出重金將「瀆山大玉海」贖回,至此,流亡300年的寶貝終於回來了。
據說,乾隆為此支付了相當於當時普通官員十年俸祿的高價,足見他對這件文物的重視。
運回宮中的「瀆山大玉海」狀況堪憂。
數百年的風雨侵蝕和作為實用器具的粗暴使用,使它表面布滿了裂紋和污漬,精美的雕刻也部分磨損。
乾隆命令宮廷最優秀的工匠對其進行修復。
修復工作異常艱巨,前後歷時七年,共進行了四次大規模的修補。
工匠們不僅要清理附著在玉面上的污垢和菜漬,還需要修補裂紋和脫落部分,同時保持原有的藝術風格。
為確保修復質量,乾隆多次親臨現場監督指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