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丈夫得了抑鬱症》劇照
真正意識到他是生病了,是2023年。那段時間,路遠辭職在家待業,因為焦慮,他的情緒爆發變得非常頻繁,每周都會崩潰一次或數次,同樣伴隨著自傷行為。我們都察覺到了不對勁,開始懷疑他的行為是否與心理疾病有關。
有了懷疑後,我們去掛了醫院的精神科診療。說來好笑,成都有一句很經典的罵人話,叫「你是從四醫院跑出來的」,四醫院就是成都市第四人民醫院,也是我們當地最好的精神專科醫院。小時候罵人「精神病」的時候,我們從沒想過這是一個需要嚴肅對待、並且可能發生在自己身上的疾病。手拉手走進四醫院看病的那一刻,感覺還挺諷刺的。
路遠:
醫生告訴我,我的症狀和檢查結果都傾向於診斷為「邊緣型人格障礙」(簡稱BPD)。國內的精神科對人格障礙的診斷非常慎重,如果不是嚴重到必須住院服藥監測,基本上不會給出書面的確診,但醫生會給出他的傾向性判斷。
為了弄懂這個病,我查了很多資料,包括相關書籍,了解到BPD的主要特徵就是精神和行為上呈現極端相對的狀態,這有點像雙相情感障礙(也就是躁鬱症),但躁鬱症的情緒波動是比較穩定的長周期,分成抑鬱和狂躁兩種狀態。而BPD的情緒波動通常是突然發生的,沒什麼規律,觸發點也比較隨機。
像小米說的一樣,2023年那段時間,我的狀態很糟糕,她離我最近,也最先察覺到我的異常。我們平時都黏在一起,親密到甚至有點肉麻,所以在她看來,我怎麼經常莫名其妙地跟她不「親」了,突然變得像個陌生人。看醫生之前,我們因此出現很多爭吵——她不明白我為什麼會突然變了一個人,我無法解釋自己的行為,也就無法回答她。
這進一步激發我的失控,讓我更頻繁進入應激狀態,就像某個看不見的敵人要打過來了,身體開始調動各項功能準備戰鬥。表現在外,就是我會忍不住大吼大叫,嚴重的時候會在地上打滾,或者是自殘。後來我理解到,這就是「犯病」的軀體化症狀了。
我的內心也會隨之產生衝突。每次犯病,我都擔心小米受到不良影響,想馬上調整到最好的狀態。「必須調整」的想法,又給我造成更大的壓力,讓我的狀態更差,我就更擔心小米了。惡性循環就此形成。應激的我和想調整狀態的我,就這樣在腦子裡不停肉搏,誰也掰不過誰。
有些時候,我的發病症狀比較輕,表現為過度呼吸和思維受限。簡單來說就是,一焦慮就腦袋短路,處理不過來信息,無法思考。我們剛戀愛那會兒,有時候發生爭執,小米會很奇怪,「怎麼就不能思考了?是不是你在逃避問題?」
關於「發病」,我還可以舉個特別簡單的例子。我不太怕熱,即便天氣很熱,也會穿兩件衣服,但小米出於關心,往往會催我脫一件。不發病的時候,這是件特別小的事,解釋兩句就好了。但發病狀態下,我會覺得她特別有侵略性,一下就被觸發失控。總之,發病的我和不發病的我,就像有兩套完全不同的思維體系,像「變了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