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台、撫台、藩台、臬台,看得人一頭霧水,清朝地方官制太複雜了

2025-05-20     花峰婉     反饋
3/3
除了主考科舉,學制還負責管理有功名的生員、舉人,所謂「生員」就是俗稱的秀才。生員犯了罪,也不是按察使來審理,而是由學制來審理。而生員可以說是封建社會統治階層的基礎。所以,能夠擔任學制是很受羨慕的。

例如曾國藩在擔任京官時,就非常希望能夠有機會去某省擔任學制。後來果然如願以償,被任命為江西學制。恰恰在這個時候,他母親去世了,按照清朝的制度,他應該丁憂守孝。但他為了能夠當一任學制,秘不發喪,直到到達江西上任後,才報告朝廷母親去世。這樣就算再去丁憂守孝,也有了當過學制的經歷。

布政使、按察使和學制就構成了地方官制中的三駕馬車,被俗稱為「三司」。總督、巡撫和「三司」就組成了地方行政管理的領導班子。

這個班子的關係是很微妙的,雖然級別有高低,還有上下級關係,但相互之間相互制衡,甚至是相互監視監察,只對皇帝一人負責,從而有效避免地方長官一人完全掌控全部軍政財政人事大權的情況。

清朝的地方行政區劃分為省、府、縣三級,但在省和府之間,卻又設立了一個「道」,道的官員是道員,通常就被尊稱為「道台」。道員的品級不固定,一般是正四品上下,但也有一些比較特殊的道員,甚至達到正二品,基本上就和總督巡撫差不多了。

而且道員的職責也不固定和明確。之所以設立這麼一個模稜含糊的道員,其實也是對地方官員的分權制衡。通常是將地方政府的部分管理權單獨劃出,交給道員負責。例如糧道、河道、鹽道等。道員也有直接向皇帝奏報的權力,對總督、巡撫以及三司都有一定的監視和監察權。

省級之下就是府,府的地方長官就是知府,負責一府的各項行政事務,通常被尊稱為「府台」。知府一般為從四品,是巡撫的下屬,直接向巡撫負責。不過,京城的知府順天府尹,級別是正三品,遠遠高於一般的知府。這不但是因為順天府是首都,而且順天府還負責全國案件的複審,所以順天府也被稱為「小刑部」。所以順天府尹的地位很特殊,都不需要聽命於直隸總督。

府一級之下就是縣,縣的長官是知縣或者縣令,品級只有正七品,所以被戲稱為「七品芝麻官」。也是因為這個原因,知縣就沒有「縣台」的尊稱了,最多被尊稱為「縣太爺」。只不過是「太爺」,而不能是「台」。

應該說,清朝的地方官制是中國幾千年封建社會裡最複雜的,目的就是制衡地方長官的權力,不讓地方長官一家獨大,掌控強大的權力和資源,從而形成割據,進而威脅到皇帝。

(本文圖片來自網絡)
奚芝厚 • 316K次觀看
舒黛葉 • 45K次觀看
奚芝厚 • 9K次觀看
舒黛葉 • 12K次觀看
福寶寶 • 52K次觀看
奚芝厚 • 5K次觀看
舒黛葉 • 20K次觀看
喬峰傳 • 6K次觀看
舒黛葉 • 5K次觀看
舒黛葉 • 9K次觀看
舒黛葉 • 38K次觀看
舒黛葉 • 15K次觀看
奚芝厚 • 3K次觀看
舒黛葉 • 8K次觀看
花峰婉 • 3K次觀看
呂純弘 • 19K次觀看
舒黛葉 • 9K次觀看
奚芝厚 • 3K次觀看
呂純弘 • 6K次觀看
舒黛葉 • 2K次觀看
舒黛葉 • 2K次觀看
舒黛葉 • 15K次觀看
舒黛葉 • 14K次觀看
舒黛葉 • 24K次觀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