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前奧運跳水冠軍陳若琳以人大校友身份站上全球演講台的消息引發熱議。這位曾身披五星紅旗為國爭光的「五金王」,如今作為國家跳水隊教練帶著徒弟全紅嬋亮相,用一口南通方言講述自己的故事。演講現場那件醒目的紅色運動服,既像跳水館的跳台,又像人生賽道的轉折點——從4歲被體校教練選中,到24歲戴著頸椎傷病退役讀書,再到如今培養出奧運冠軍,陳若琳的每一步都踩在中國體育轉型的關鍵節點上。
在跳水界摸爬滾打二十多年,陳若琳對這份事業的感情深到骨子裡。她清楚記得2008年北京奧運會,16歲的自己站在10米跳台上,聽著觀眾席山呼海嘯般的加油聲,手心全是冷汗。那個年代的中國跳水隊,運動員每天要完成上百次跳水訓練,膝蓋上的淤青和掌心的老繭是標配。正是這樣的苦練,讓她在倫敦、里約兩屆奧運會上再添三金,成為隊史金牌最多的選手。但長期高強度訓練的代價也顯而易見:頸椎嚴重受損,左手三根手指永久性麻木,每次起跳前都要在心裡默念「別受傷」才能穩住身形。
2016年里約奧運會結束後,24歲的陳若琳做了一個讓很多人意外的決定:報考中國人民大學公共管理學院。這個選擇在當時引發不少議論——「奧運冠軍讀大學是不是鍍金?」「運動員轉型能適應學術生活嗎?」面對質疑,她用行動給出答案。在開學典禮上,她坦言:「運動員時期總想著拿金牌,現在才明白,如何讓金牌精神傳承下去更重要。」這番話道出了中國體育新生代領軍人物的思考方向。當同齡人還在享受退役後的自由時光時,她已開始系統學習運動科學、心理學和管理學知識,為轉型教練做準備。